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7年4月,是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公益型院所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中心整合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六个研究所专业检测技术资源,形成了拥有“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CNAS)”、“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CMA)”、“农业部蔬菜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CMA)”、“北京市肥料质量监督检验(CMA)”、“农业部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北京市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CMA)”等6项认证资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四十二站: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7年4月,是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公益型院所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中心整合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六个研究所专业检测技术资源,形成了拥有“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CNAS)”、“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CMA)”、“农业部蔬菜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CMA)”、“北京市肥料质量监督检验(CMA)”、“农业部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北京市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CMA)”等6项认证资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拜访参观了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潘立刚博士热情接待了到访人员,并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中心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李云伏院长亲自兼任主任。中心采取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聘请院内外12名本领域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委任在检测技术信息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王纪华研究员任首席专家,带领一支高效、精干、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目前直接从事农产品质量与农田环境相关研究工作的在职科研人员40多人,客座研究及科研辅助人员近百人。此外,中心还和高校合作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有1名博士后在站,3名博士在读,4名硕士在读。
潘立刚博士介绍说:“目前中心承担了农业部的两项方法标准制定:一是快速检测采样方法规则:当下快速检测的应用非常多,快速检测具有精度低、速度快、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快速检测大多数采用了表面采样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确定采样方法、采样数量、采样步骤等具体的标准。”
2009年11月,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等多家单位于联合发起成立了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中心为学会办事机构挂靠单位。学会主要开展检测技术服务、科研需求调研、知识普及、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基地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潘立刚博士介绍说:“学会目前已经开展了房山污染农田治理、怀柔西洋参重茬现象、大兴区西瓜产地土壤中碘分布以及西瓜果实中能否富碘等科研项目,为首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实际的技术支持。此外,学会还组织参加一些展览培训活动,向市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今后学会还会继续深入的开展农业科研、检测技术服务、公益性的宣传培训等方面的活动。”
农田环境监测——对北京的农田进行全面评价潘立刚博士介绍说“农田环境监测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其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农田的土壤质量和灌溉水质进行分析监测;二是对田间作物生理的监控,即农田的植物生理指标测定,如光合作用、呼吸效率、叶片大小以及最后的产量估测等。”
“目前,中心与地勘局,农业环境监测站合作对北京地区的农田土壤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由于北京农田面积比较小,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求高,所以有望在全国率先‘摸清家底’。中心已在大兴区、顺义区以及京承路沿线获得大量有关土壤中重金属、养分数据。获取数据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分析大量数据,寻找规律,如风、河流、工矿企业、道路等对农田环境的影响。最理想的是能建立农田环境监测系统,输入历史数据,对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甚至建立专家系统,这样就可以进行预警或指导农业种植布局。”检测信息化技术——自主开发新仪器,构建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网络
“由于中心的前身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因此在检测信息化技术研究方面独具优势”,潘立刚博士表示:“这也是中心的一个特色,一些信息化技术如远程数据传送可以实现在田间采样分析的同时将检测结果传送回监控中心,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可视化表达让分析检测结果表达的更加清楚,这样不仅是专业人员,每个人都能看懂;数据锁定技术可以确保样品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分析人员不去田间就没法获得当地的GPS。并且在检测的同时能够获得采样点的检测结果和坐标定位,并且能同时对数据加密,数据不能随意篡改。”
潘立刚博士介绍说,结合检测信息化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两款仪器:便携式X射线重金属分析仪、果蔬污染物三合一便携式检测仪,并与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和韩国美卡西斯(北京)科技公司共同开展分析仪器研发平台建设。便携式X射线重金属分析仪中引入GPS定位和上位机软件空间分析功能,不仅可以在田间快速同步检测20多种重金属,而且使重金属定量信息与取样点的位置信息在米级精度上实时匹配,还可以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空间插值、分布特征分析、污染原因查找、污染等级评价和专题图可视化表达,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实现预警。该仪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该仪器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辽宁、云南、山东、江苏、湖北、重庆等10个示范区进行示范应用。
果蔬污染物三合一便携式检测仪采用了酶抑制法和化学法,通过自主研发的多通道专利技术,集成了果蔬类农产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亚硝酸盐和重金属铅含量三合一检测功能,实现了仪器小型化、多功能、高效率(可同时检测多个样品)、产地现场采样的特点;仪器自带GPS模块,使测试信息与取样点的位置信息在米级精度上实时匹配;具有数据实时远程传输和测定数据安全锁定功能;与仪器配套的上位机软件可以对检测数据进行插值、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和专题图可视化表达。
中心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构建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中的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网络。目前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黑龙江、吉林等地30多家科研院所、农业推广站、食品企业、农业科技园等建立了网络节点,每个网络节点都配备了福斯InfratecTM 1241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共同开展样本获取、联网检测和数据传输工作,现在已经积累了近万份谷物样品和近十万条数据,首次在全国粮食主产区构建起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网络。中心负责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网络中心的建设、运维、数据传输、标准下达和分析评价,具有制定定标规范和检测标准的能力。潘立刚博士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这一项目,积累更多数据,对谷物品质进行准确评价。为了让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网络中心能健康发展,以后中心也会考虑商业运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同时还开展公益性的检测服务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和相应的仪器配置是分不开的。研究中心目前拥有常规分析仪器、无机分析仪器、有机分析仪器和植物生理生化分析仪器等。
常规分析仪器装备电子天平、旋转蒸发仪、微波消解仪、加速溶剂萃取仪、分光光度计、人工气候箱等常规仪器和设施,主要开展样品前处理、比色、滴定、过滤、干燥、燃烧等基于物理和化学方法的常规分析检测工作。
图注:主要用于快速提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大大缩短萃取时间,提高萃取效率,减少萃取溶剂用量,显著降低了单个样品的提取费用,具有节省溶剂、快速、健康环保、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装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元素分析仪、流动注射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纤维素测定仪等,开展土壤养分、重金属污染物检测与监测,农产品品质、水质与水环境评价,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科研和分析检测工作。
图注:流动注射分析仪基于双光束分光比色原理,采用空气片段连续流动分析(CFA)技术进行的自动样品分析,适用于水、土壤提取液、饮料或混合物中硝酸盐、氮、氨、硫化物、硼化物和磷酸盐等多种物质检测。仪器优点在于全自动操作、低的检测限、高精度和重复性、低试剂消耗,检测效率达每小时40~100样品。
装备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PC-GC-MS)、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红外显微成像仪、半自动快速微生物鉴定仪等,开展有机污染物、农兽药残留、农产品品质和生物技术在检测中应用等科研和分析检测工作。
图注:红外显微镜技术是在红外光谱仪的基础上,将红外光路引出到外接的显微镜上,通过显微镜就可得到待测物的直观图像。在此基础上直接选择待测物的特定区域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得到特定区域的高质量红外光谱图。具有灵敏度高、吸光度准确、制样方便等特点。
图注:与气相色谱相比,气质联用可以通过特征离子更准确地对待测物进行定性。与凝胶色谱的联用,大幅度的提高了样品前处理的效率。
图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