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干涉成像光谱技术”项目成果鉴定会在西安举行。鉴定会由中科院西安分院主持。专家们认为,由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的该项目,其研究成果不但具有原始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而且成功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工程、遥感等领域,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孔径静态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作为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有效载荷。
据鉴定委员会专家介绍,该项目提出了具有时空联合调制特点的“大孔径静态干涉成像光谱仪”(LASIS)原理,并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空间调制干涉成像光谱仪(SMIFTS),蕴含多项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具有原创性,填补了国内空白,充分体现了干涉成像光谱仪的高通量、高稳定度、高灵敏度等优点,在国际上开辟和引领了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研究的新方向。
据悉,利用该项目成果研制的相关仪器已进入实际应用。其中,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在农作物分类、农作物长势、病虫害估计等领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填补了我国在干涉型超光谱探测领域的空白”。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植被分类、土壤分类、地物分类等领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文物修复保护、文物原貌鉴定测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文物保护过程中材料变化的检测难题”。
据介绍,干涉成像光谱仪可以同时获取目标的“形影信息”和“光谱信息”,在空间遥感探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被誉为光学传感器发展历史上的一次。由于该技术融成像探测技术与光谱探测技术于一体,能在连续光谱段上对同一目标同时成像,可直接反映出被观测物体的几何特征和光谱特征,从而了解物体表面的物质成分,在土地资源调查、林业遥感、环境监测、农业应用、灾害监测、空间环境和天文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