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粮仓”河南,漯河市的面积不算大,但其食品产业规模却占据全省的1/5、全国的1/50,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同时也面临着企业多而不强,优质产品占比较低,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等发展瓶颈。如何加速释放创新活力,实现产业链、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从“大而全”走向“强而优”?
近年来,河南漯河食品产业发展迅速,总规模超2000亿元,拥有7000多家食品关联企业,规模占河南省的1/5,全国的1/50。不过,虽然规模庞大、产品众多,但食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企业多而不优、产品创新研发不足等问题。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加强食品领域技术协同攻关,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中原食品实验室应运而生。位于漯河市郾城区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是当地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创新大脑”。该实验室累计突破16项关键技术,发布36项代表性成果,为220多家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60多次,实现技术服务收入2.98亿元,直接增加企业销售收入150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在漯河市郾城区的河南食品科创园区,多座现代化办公大楼正在加紧建设。“园区包含研发中心、孵化中心、中试基地、研究生院、人才公寓等。”漯河市国投公司项目负责人姚永生告诉记者,园区新建的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是现有中原食品实验室的5倍,预计将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研、学、产全链条科创园区。
走进中原食品实验室大楼,院士团队介绍、研发产品和科研成果证书引人注目。记者在大楼里看到,这里不仅有食品工程与技术实验室、科学家办公室,还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营养与健康评估实验室等更为细分的专业实验室。
“每天有100多名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专家定期到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中原食品实验室行政副主任、河南省食品实验室服务中心主任苏景凯告诉记者。
据介绍,中原食品实验室目前已搭建起“1个中心实验室+6个研究基地+N家成果转化基地”的组织构架。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先后吸纳12名院士,组建了由29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领衔的24个科研团队,汇聚了省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聚力打造“实验室+研究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已与16家省内外食品龙头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相杰告诉记者,“双汇与中原食品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共同开展难点技术专项研究,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烩面含水量大、拉伸难度高,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容易粘连。以前经常为水分比例、烘干温度和产品压延条件达不到理想状态而犯愁。”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孙粮表示,该企业与中原食品实验室达成合作,科研团队通过配方优化、二次烘干、真空拌面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了烩面生产难题,为企业量身打造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过去一周才能生产出的产品,现在一天就可以完成。”
近年来,漯河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各级研发平台不断涌现,为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漯河联泰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大厅,“18果蔬冻”、“巴厘岛”虾肉片系列等众多新鲜可口的食品让人驻足。20多年前联泰公司刚成立时,产品只有一种普通膨化食品。“政府出面帮我们对接科研院所,打造食品研发平台,提升产品价值。”联泰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静告诉记者,公司与江南大学等院校合作,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现在每年推出5个到10个新产品,总品种达280多个。
据介绍,漯河市累计帮助各类企业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132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院士工作站1个。
“张教授,我们希望能做出开包即食的土豆粉,让消费者更方便食用。一些技术难题还没能解决,请问您的科研团队能不能帮忙?”在漯河豫鼎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现立向前来企业调研的张书胜等专家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张书胜是郑州大学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主任,从事有机分析与现代分离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主攻食品安全基础与应用研究等。2022年10月,他被聘为中原食品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原食品实验室充分发挥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作用,组织科研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帮助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推动企业加速提档升级。
从中原食品实验室驱车出发,短短几分钟就来到了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在该公司菌粉生产车间看到,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指挥GEA蝶式离心机高效运作。“公司投入1700多万元从德国引进了这台先进设备,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公司董事长方曙光拥有70多项发明专利,曾主导建立益生菌菌株资源库。
据了解,该公司吸引了包括4名博士在内的研发团队在当地安家落户,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竞争力。
院士领跑、博士聚集的背后,是漯河市在招引人才、硬件设备等方面不遗余力的投入。漯河市在中原食品实验室设立了50亿元的食品产业发展科学基金,推出引进高层次人才“六可选”服务保障若干措施,从人才住房、子女入学、薪酬模式、就医保障、编务、资金支持等方面为高科技人才落户提供全方位保障。目前,该市已搭建拥有221名专家的人才库、涉及450项技术难题的需求库、包括408项科研成果的资源库,实现技术交易额1.11亿元。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粮食加工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看来,漯河市正在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引领,吸引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与漯河食品产业“结缘联姻”。
技术成果转化是很多成长型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让企业迅速尝到成果应用的甜头?依托中原食品实验室和各级公共研发平台,漯河市打破体制机制等政策壁垒,探索出了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路子。
河南三剑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我们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通过在实验室多次小试和中试基地6次中试,黑酸奶产品在口感、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控制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公司总经理常小静告诉记者,经过技术升级后,产品销量显著增长。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一些项目通过中试环节后,产品量产成为可能。走进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各种专业食品实验设备一应俱全,科研人员正一丝不苟地做着实验。“基地已建成25条食品加工中试生产线台(套)国际先进仪器设备,还布局了协同创新实验室、智能化车间等配套设施。”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产品从实验室到企业生产车间,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目前,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25条中试生产线已面向全省食品企业发布服务清单,引进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功能食品、健康食品、特医食品等8个研发团队,聚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试服务、技术培训等。该中试基地承担国家级项目2个,为115家企业提供成果熟化、工程化服务等项目303个,推动了148个产品落地生产销售。
位于漯河市临颍县的河南省生物发酵与植物提取中试基地,已形成植物提取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等4个专业化团队,实现中试服务收入959.34万元。
“目前,全市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1.91亿元,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还获批建设河南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漯河市科技局局长效国强告诉记者,漯河市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程,规上工业企业入库备案研发项目2406项、覆盖率75%,带动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长6.5%。先后培育省级中试基地2家,占河南省的1/10。
“我们全方位大力度推动创新,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道’,推动更多‘漯河制造’迈向更高端、成为关键环,让食品产业优势真优、优势更优、优势长优。”漯河市委秦保强表示。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