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7岁的张强(化名),因为高度近视导致视网膜脱离来第一师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援疆专家唐旭园副主任诊断患者为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是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广角镜下内照明辅助外路视网膜脱离修复术”,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
眼科主任杨亚新介绍:“我院是阿克苏地区唯一可以开展‘广角镜下内照明辅助外路视网膜脱离修复术’的医院,此项手术难度较大,实现了疑难手术开展的新突破,为眼科医疗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1年7月23日,唐旭园由浙江大学选派,来到第一师医院,担任该院眼科副主任,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然而,在援疆期满时,医院希望她能留下时,唐旭园欣然同意再援建一期。
唐旭园说:“眼底病是眼科最复杂的亚专业之一,合格的眼底外科医生需要大量手术的积累。我来这里,不仅是治疗患者,更重要的是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留在这里,让本地专家能自信、独立地开展手术。”
在唐旭园带领下,眼科团队在眼底外科、眼底内科、角膜病、干眼症、斜弱视等相关亚专业开展了8项高端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多项阿克苏地区及兵团南疆空白,建成了一支南疆一流的眼科队伍,并牵头成立了浙大一院兵团南疆眼科中心。
到岗第一天,唐旭园了解到眼科已常规开展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而眼底外科手术仍是空白。科室虽然引进了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相关仪器,却缺乏可以开展手术的人才。于是,唐旭园立即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流程。
73岁的患者阿布都(化名)左眼失明多年,2021年7月中旬,他发现右眼前有黑影遮挡,随后视力不断下降,几乎视物不见,拖了一个多月,才到第一师医院眼科就诊。
“您的双眼都患有视网膜病变,左眼黄斑变性已接近失明,右眼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需要为您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导致完全失明。”唐旭园向患者解释。
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2021年8月27日,由唐旭园主刀、第一师医院眼科副主任吴泽勇协助,为患者进行了“右眼微切口玻璃体切割+黄斑内界膜剥离翻转+自体血覆盖+视网膜光凝+硅油填充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
唐旭园笑着对同事说:“其实医生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用专业技术服务患者,让患者视力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复。”
之后,唐旭园同团队相继开展了10多例复杂玻璃体切除术,填补了该项技术的空白,第一师医院是兵团南疆唯一可独立完成这项手术的医院,阿克苏地区的眼底外科疾病患者就医不再辗转奔波。
“临床案例是眼科医生学习进步的最好方法,我尽量带领大家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唐旭园说,每一台手术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希望,也许我们的一次努力就能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
在唐旭园的帮扶下,一师医院眼底外科领域手术量显著提高,由原来的几乎空白提高至目前完成近200台,其中四级手术占比超过80%。同时,团队成员的眼底内科疾病诊治水平显著提高,并熟练掌握了眼内液穿刺检测术、YAG眼前段激光、光脉冲治疗等新技术。
初到第一师医院时,唐旭园虽然觉得第一师医院眼科与后方三甲医院眼科相比,技术水平有差距,但是差距的存在让她觉得第一师医院更有潜力。“如果援疆专家只做手术,3年时间能救治多少患者?关键还是要积极传帮带,让团队能够独当一面。”这是唐旭园参加援疆工作以来,常常说的一句话。在唐旭园手把手带教下,吴泽勇已能独立开展各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为了培训眼科团队,唐旭园还通过在科内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与后方医院专家开展远程疑难病例讨论、邀请疆内外眼科大咖来院授课及手术指导等方式,度提高眼科的综合实力。
今年2月春节期间,余女士因右眼视力下降1月余,来第一师医院眼科就诊。唐旭园的徒弟李娟医生接诊后,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余女士右眼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需尽快手术,否则失明风险极大。而此时唐旭园在后方休假,因此由吴泽勇主刀,熊元姗医生为协助为余女士实施了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良好。
唐旭园还发现,眼科的医务人员在科研项目上缺乏经验,便决心带领团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临床方面的科研项目。
通过系统又专业的学习后,唐旭园给团队成员布置“作业”,要求科室医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合理选题,进行相关文献阅读和科研项目申报,最终带领团队成功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篇,其中一篇为国际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为眼科成立以来首次发表的国际论文。另有6篇学术论文,被国家级学术会议录取进行大会发言或壁报交流。团队还获批科研项目3项,其中院级1项,省厅级2项。
在第一师医院工作期间,唐旭园在守护“心灵的窗户”的路上,以心为灯,为患者带去光明。对她而言,每一次付出,都承载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工作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