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太空已经成为各国竞逐的新疆域,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星链这类由大量小型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引发了关于太空安全和军事应用的广泛讨论,香港《》报道了一项引人关注的研究,该研究由中国国防科学家团队进行,探讨了利用潜艇搭载激光武器,应对星链等低轨卫星系统潜在威胁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中文学术期刊《指挥控制与仿真》上,由中国海军潜艇学院教授领衔的团队完成,研究指出,传统的反卫星手段,例如地基反卫星导弹,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导弹发射时产生的明显热信号和烟雾轨迹,容易暴露发射位置,招致敌方反制措施,对于星链这类由数量庞大、分布密集的小型卫星构成的星座系统而言,即使摧毁其中一部分卫星,其整体功能也不至于完全瘫痪,剩余卫星和后续补充发射的卫星,仍旧可以维持系统的运作,因此,传统的反卫星手段在应对星链这类目标时,效费比并不理想。
相较之下,潜艇凭借其优越的隐蔽性,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反卫星作战平台,研究团队提出,可以为潜艇配备兆瓦级固态激光武器,并通过可伸缩的光电桅杆,在水下潜航状态下对目标卫星实施打击。
具体而言,潜艇在接到作战指令后,会先秘密潜航至预定海域,利用传感器系统对目标卫星进行持续跟踪,当目标卫星进入激光武器的有效射程内时,潜艇会伸出光电桅杆,将激光束精准聚焦到目标卫星上,由于激光武器攻击速度接近光速,目标卫星几乎没有反应时间,攻击结束后,潜艇可以迅速收回光电桅杆,重新潜入水下,避免被敌方反制。
这种作战模式的优势在于,潜艇在整个攻击过程中始终保持隐蔽状态,敌方难以察觉攻击来源,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防御和反击,激光武器的攻击速度和精度,也使得其能够对目标卫星造成有效毁伤,甚至使其彻底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团队特别强调了星链系统对中国太空安全的潜在威胁,目前,中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900颗,而美国在轨卫星数量接近7000颗,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星链计划。
2021年,就曾发生过星链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的事件,当时中国航天员采取紧急避碰措施,才避免了碰撞事故的发生,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国方面的高度警惕,开始重新审视星链系统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些中事专家指出,星链系统除了能够提供通信、导航等民用服务外,未来还有可能搭载用于情报侦察、电子干扰等军事用途的载荷,SX公司与美方合作开展的星盾计划,更是明确将星链系统纳入了军事用途,其目标之一就是监视中国的先进武器装备,例如高超音速导弹。
面对星链系统带来的挑战,中国积极展开应对措施,发展激光武器技术就是其中重要一环,近年来,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从高能激光材料、高功率激光器,到光束控制、目标跟踪等关键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千瓦级连续波输出的全固态激光器,并在2018年实现了100千瓦级连续波激光输出,标志着中国在高功率激光器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中国还积极探索激光武器的实战化应用,据报道,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在部分水面舰艇上测试激光武器系统,用于近程防空和反无人机作战。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还将继续加大对激光武器技术的投入,并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更多领域,例如反导、反卫星等,而潜艇搭载激光武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中国应对星链等太空威胁的重要手段之一。
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会面临挑战,激光武器也不例外,潜艇搭载激光武器,需要克服能源供应、热管理、光束控制等技术难题。
激光武器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如何在潜艇有限的空间内,为其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激光武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何将这些热量及时散发出去,避免影响潜艇自身的性能,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会受到海水密度、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如何确保激光束在水下环境中能够精确传输,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潜艇搭载激光武器的应用前景依然十分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新型武器装备出现在海战场上,为维护和世界和平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