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最早挂牌的地方——保税区域一直是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的先行先试区域。
从杨高北路上穿过标志性的“海鸥门”便进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十年来,这片最早的“试验田”也发生着巨变与倍增:十年来,保税区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5%;十年合计完成86464.3亿元,是挂牌前22年累计完成数的2.1倍。十年来,保税区域实到外资年均增长17.3%;十年合计完成183.2亿美元,是挂牌前22年累计完成数的2.5倍。
正因为这里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发展绩效最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被称为“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从诞生之日起,保税区域就以发展对外贸易为目标,积极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与上海自贸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作为上海自贸区“001号”外资备案企业,它的诞生得益于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得益于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模式,这是上海自贸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同样,在保税区域内,2015年成立的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则是上海自贸区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
率先开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和服务业扩大开放,一系列全国首创性项目在这里落地,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去年11月,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全球最大的医疗激光设备公司科医人在中国的首个创新基地在保税区域内启用。科医人亚洲高级总裁翟琪瑛表示,科医人将以保税区域为原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利用国家药监局相关政策优势,不断汇聚国内外创新力量,加速完成技术转化进程,将更多世界最先进的激光医疗技术引进中国,更好地满足国内大市场需求、惠及国内患者。
保税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启航地,是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的策源地,也是中国自由贸易园区探索实践的旗帜。
截至2022年底,保税区域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近1万家,占上海市外资企业数的八分之一,有138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311个项目。在上海市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营业收入、纳税贡献和创造就业四个百强名单中,保税区域有98家次企业入选,约占整个榜单的四分之一。
过去,人们一提到外高桥,总会想到三根高耸入云的烟囱以及马路上密集驶过的集卡。而如今,在保税区域,越来越多的时尚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设计精致、配套齐全的创业园区代替了老旧厂房,成为这里新的风景线。
在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内,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相当于十个足球场那么大的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十分亮眼。作为目前全球体量最大、设施对标国际标准的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综合体,该服务中心自投入运营以来,被人们称作“第一宝库”,成为了上海自贸区文化板块发展的重要硬件保障。政策支撑、软硬件服务配套,在上海自贸区文化板块内,文物艺术品到港后实现最快24小时内入库、远程查验功能等。
2013年,由上海自贸区操作的文物艺术品进出境件数只有几十件,发展到2022年进出境件数已经达到6320件(套)。从2013年到今年8月,由上海自贸区操作的文物艺术品进出境总货值累计近900亿元。
“上海自贸区文化板块每年都有一项制度创新推出,每一项政策都是为促进文物艺术品贸易‘量身定制’的。”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翼说。
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进博会五件免税、海关远程查验……依托自贸区的诸多制度创新,海外文物艺术品在保税区域走通了通关、进境、展示、交易、代理、免税、交割、结算等一整套流程。已经连续两届亮相进博会的“文物艺术品板块”,今年将继续出现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消费品展区。
今年是上海自贸文投第三年获进博局授权,参与该板块的招展及运营工作。据上海自贸文投透露,将有来自英国、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机构共19家;展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为历年之最;新增艺术展商9家,国际知名顶尖画廊——佩斯画廊和厉蔚阁画廊位列其中;世界三大拍卖行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将三度同台亮相。
随着扶持政策逐年深化,配套措施精准对标,自贸区文化板块的发展步伐正从“小步走”转向“快步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自贸区文化板块将继续着手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为文物艺术品领域制度型开放锻造联通全球的“上海平台”。
保税区域因贸易而生、因贸易而兴,近年来区域通过不断优化商品结构、拓展贸易功能,除了文化板块外,还做大做强酒类、钟表、智能制造、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专业贸易服务平台,推动国别(地区)中心建设,不断培育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建立“6天 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等手段,极大推动了区域进出口贸易业务增长。
据保税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处处长戴擎宇介绍,2022年,保税区域与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进出口业务往来,完成货物进出口额1.1万亿元,占上海市货物进出口额的26.2%,有6类商品进口额占中国同类商品进口额比重超过10%。
十年来,保税区域不仅是外资投资中国的起点,也是中资出海全球的桥头堡。在这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深化与扩大开放相适应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在企业运作全球业务环节中,哪里是难点、堵点,就是保税区域功能的突破点。
离岸贸易最典型的特征是“两头在外,三流分离”,贸易全过程中货物并不入境。其中最标准的离岸贸易类型,即严格意义上两头在外的单据处理贸易,通常贸易中间商与货物进出口商分别位于三个不同国家,这一模式在我国外汇管理体系中定义为“离岸转手买卖”。
在没有其他辅助工具的前提下,银行和监管机构只能凭借单据来判断贸易的真实性。如何破解单据审核“严”和单据提供“难”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离岸贸易发展过程中回避不了的瓶颈问题,这也是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之所以“难”的根本原因。
全国首个直接整合境外数据用以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通”平台自2021年10月14日在保税区域正式上线后,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企业信用画像、国际货物运输、境外港口装卸、境外海关报关等数据,并进行整合分析和交叉比对,破解离岸贸易订单流、货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带来的真实性审核难题,上海自贸试验区在离岸贸易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2022年,保税区域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企业共336家,占全市51.38%。保税区域内企业在全国商业银行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收付总额达497.58亿美元,占全市81.54%,吸引了跨国企业将离岸业务由境外主体向上海主体转移,助力成长企业开拓离岸业务新模式,提升上海自贸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
如保税区域企业——金士顿科技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自2022年底启动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后,经过一段时间测试,已将原由境外公司承担的离岸业务转移至上海公司,截至8月底已新增离岸转手买卖结算4.94亿美元。
欧冶国际电商有限公司是宝武集团旗下的钢铁等大宗商品B2B跨境交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下,自2022年起大力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今年以来业务规模已达10.3亿美元,较去年全年增长85%,多层政策的支持下,整个保税区域离岸买卖业务取得长足的进步。
“‘离岸通’平台能够帮助银行拓宽国际物流数据比对渠道,提升数据精确度,降低银行信息获取成本,从而逐步简化离岸贸易单证审核要求、优化离岸贸易发展环境。”保税区管理局财政和金融服务处处长梁翔说,“我们也将进一步助力成长企业开拓离岸业务新模式。”
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通”平台已整合18个国家的海关报关信息、30多个主要国际港口的装卸信息,船公司数据覆盖60%的集装箱国际运量。据悉,除了整合海运资源外,“离岸通”在链接全球资源上再上一个新台阶,由全世界拥有650家航空公司会员,网络覆盖全球180个国家航空数据的国际航空电信协会,正为离岸通的空运单据验证提供数据支持,也为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保税区域内实施的全球营运商计划(GOP),也正助力企业成长为面向全球、运作全球和配置全球的高能级功能总部。据悉,目前已有128家企业加入GOP,合计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占保税区域经济总量的1/6。
打破常规,全国首条开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地铁线号线驶入保税区域,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的国际化区域。挺立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保税区域已成为投资者面向全球、配置全球、运作全球的最佳选择,这里不仅是世界看向中国的窗口,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