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3字,迄今收到的篇幅最长的“百十回首”征文。从末期入职十院,到2014年退休、2019年完成“发挥余热”的使命,曾经的设备处副处长孙光荣将与十院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没有成功救治疑难危重患者之后的欣喜与激动,亦无征服医学高峰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从平实、内敛文字中流淌出的,是与十院相依相伴、共同成长的长情告白。
我1972年10月参加工作,当时刚满18周岁。我在十院工作了47年(其中最后5年是退休后发挥余热),我一生的工作主要都是与医用放射类设备打交道。
刚入职时的工作是在放射科拍片,当时设备比较简陋,暗室洗片没有恒温装置,冬天要加热水,夏天要加冰块,以调节洗片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刚调节好的温度过一会儿又变化了。X光机没有自动曝光装置,根据临床拍片部位和要求,对不同体型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曝光参数、电压、电流、时间及大小合适的胶片,这是个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且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出错就有可能出废片,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加上丰富的工作经验才有可能获得一张高质量的X光照片。常常因为洗片温度不稳定、曝光条件选择不当等因素,拍好的成片要么曝光过度损失掉许多诊断信息,要么“黑乎乎”用强光看片还嫌不够亮,看到这样片子出报告的医生很头疼,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要取得一张对比度强、清晰度好、位置正确且没有其他瑕疵的高质量X光照片很不容易。
记得自己刚独立拍片时,技术不过硬、经验不足,有时候病人一多就会紧张、慌乱,拍片参数使用不当,甚至出现信息错误。一旦发现出错,老师们就立即帮助排查核对,找出原因立即改正,老师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技术组每个月底有一次照片质量分析及统计,按照片质量优劣分甲、乙、丙、废片四个等级,如果这个月自己的优等片率比较高,得到老师们表扬话,心里喜滋滋的会高兴好几天,这个月自己的优等片率比较低,如果还出了废片的话就会情绪低落、非常沮丧,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烦脑吧!在老师们经常仔细、认真、耐心的帮助指导下,随着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这种被动的情况很快有了明显的好转。
1975年四季度,医院安排我去上海医疗器械厂对外服务部学习X光机维修,当时还在十年时期,许多老的规章制度被破坏,新规则尚未建立,没有人给我们系统地上理论课,学习维修就是背着工具包跟师傅到医院修X光机,师傅这么说我就这么做,维修过程中师傅会讲一些电路原理、零配件功能等知识。我是69届的初中毕业生,相关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少得可怜,理解能力很差,有时候虽然机器修好了,可是道理还没有弄明白,很尴尬,心里更是着急!这时候我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当时服务部正好要求增加一名夜间值班人员,我就主动要求参加值班,天天住在服务部,一来省去了每天上下班时间,二来可以有更多机会向师傅请教。每天晚上看资料,熟悉零部件功能,分析电路原理图,白天维修过程中没有明白的事晚上一定要弄明白了再睡觉,时常要到凌晨一二点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努力,学习结束时,我对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XG200毫安和XG500毫安两个主力机型X光机电路原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国内其他厂家生产的类似X光机也有所涉猎,同时对放射科原有的一台比较复杂的西门子X光机也有了大致认识。在去上海医疗器械厂学习前,我学习X光机维修的启蒙老师是邱义平,邱老师修机器时我觉得好奇,时不时地在旁边观看,同时给他照手电筒、递工具,给他打下手,他一边修一边讲一些X光机的结构、维修常识、防电击等安全注意事项,当时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在上海医疗器械厂学习期间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慢慢地被清晰和加深了理解。对我以后的维修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少走了弯路,受益匪浅。几年后我还第一次写了一篇XG200型X光机电路改进两则的文章,刊登在医疗器械杂志上。
我常常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快速发展,不断进步地时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赶上了放射类设备飞速度发展过程中的许多个第一。1982年,从当时的东德引进第一台带双向摄片的多功能血管造影机。两位德国工程师来安装,住和平饭店,医院每天用上海牌小汽车接送,从上海外国语学院请来一位年轻的德语老师做翻译,安装现场有保卫科安排人员把门,无关人员不得入内,机器安装历时两个多月。正是这台机器的使用,放射科开始了探索介入放射学的工作,当时在上海开展介入工作的医院屈指可数,是非常超前的。
1992年,从美国PICKER公司引进第一台全身CT。CT的应用使原来靠平片很难搞定的头部,胸腹部尤其头颅外伤、五官科、脊柱小关节、椎间盘的放射诊断变得非常简便,颅脑、腹部的肝、肾、胰、脾等普通拍片缺乏对比度而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变得迎刃而解了,同时也填补了许多常规拍片不能解决的空白,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诊断水平和准确率大幅提高。
1995年,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了第一台加速器。记得最早用深部X光机做放疗的时候,照光时间很长,有时候一个野就要照十来分钟,病人一动不动、两三个野照下来非常难受,皮肤剂量很大,照了一段时间后皮肤就会发红、发暗,甚至溃烂,加上那个时候照射野标记直接用紫药水画在患者皮肤上,尤其是头颈部病人,这种不堪的惨象让人崩溃,病人不仅要遭受肉体的痛苦,还要忍受巨大的精神负担。加速器的使用大大地改善了深部X光机的不足,加速器照射时皮肤剂量明显减小,肿瘤剂量大幅提高,照射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五分之一左右,由于技术进步照射野标记做在面膜、体膜上,许多病人照光结束时皮肤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明显提升了患者放疗过程中的体验感。
我有幸参与了上述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及后续的维修保障工作,从中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每次新设备的引进对我的专业知识都有很大帮助和提高。
1999年为方便维修人员统一管理,原放射科维修人员合并到设备科,那时设备科创建已经20年了。
1979年电子室(设备科前身)创建时,医疗设备普遍比较简陋,5000元以上设备不足30台,800元以上的设备总值不足200万元,大部分都是一些低端、初级的设备,如手术室的手术显微镜、手术床、无影灯、眼科屈光仪、视野仪、角膜显微镜,内科的心电图机、心脏急救监护仪、心向量图机等,放射科的X光机、同位素的扫描仪、检验科,病理科的显微镜、离心机、切片机,口腔科的牙椅,理疗科的理疗仪等,价值较高的设备大部分集中在放射科和眼科,象儿科、中医科等基本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情况不断改善,医院设备也逐年增加,从1979年到2003年底的25年间设备总值从不足200万元增加到1.28亿元,除去每年报废的设备,净增长60多倍。尤其是2004年属地后,医院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两栋病房大楼相继启用,优秀人才大量引进,高端设备不断增加,设备总值由属地时1.28亿元猛增到目前的9.3亿多元,年均净增长大于13%。仅心内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就有5台,神经外科移动CT,眼科准分子激光仪,放射科在用CT6台、高场强磁共振3台,核医学科PET/CT、SPECT/CT,放疗科医用直线加速器,以及其他设备如;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流式细胞仪、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超声胃镜、血液净化等大型仪器设备和ICU、CCU监护系统等,随着医疗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医疗业务快速增长,这些“高”“大”“上”的医疗设备充分发挥了在医疗、科研、教学各方面的作用,医疗方面;减轻了诊疗过程中病人的痛苦、缩短了检查时间、提高了诊疗准确率。科研方面;为课题的申请、科研数据的采集提供了必要的设备保障并培养和锻炼了新生力量。大量新设备的使用提升了医院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同时也改善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一个医院就像一台高度精密的机器一样,有控制系统、运行程序、有作为动力的马达、作为度量的检测系统、有许多应用软件、同样还有作为基础的支撑架及固定螺丝、作为连接和沟通的电线,虽然它们的功能,用途,贡献都不一样,但它们都在这台机器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我能在十院这台机器上发挥一颗螺丝钉或一段电线的作用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四十七年个春秋,转瞬即逝。展望未来,“医泽申城、济世人间”之心,“高水平、精品化、综合性”的医学中心的目标,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每一个为十院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员工的努力中,她将更加灿烂辉煌的呈现在每个十院人和患者的眼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